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任务顺利完成,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典共包括七编,即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84章、1260条,总字数10万余字。
民法典生效的同时,《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的意义

1.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2.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法典的影响

1.明确夫妻共同债务范畴
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个人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2.设立“离婚冷静期”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上述期限届满30日内双方要亲自申领,否则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3.明确子女抚养裁判规则
离婚后,不满2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尊重其真实意愿。
4.完善遗嘱继承制度
新增打印遗嘱、录像遗嘱新形式。
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录像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年、月、日。
5.明确规定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明确了隐私的定义,对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常见行为作了列举性规定。界定了个人信息的定义,明确处理个人信息遵循的原则和条件,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
6.增设“居住权”制度
居住权是指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
认可和保护民事主体对住房保障的灵活安排,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
7.明确“高利贷”不受保护
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8.禁止“旅客霸座”“买短乘长”
细化客运合同的规定。明确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
9.明确“见义勇为”责任承担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
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10.完善高空坠物致损规则
首先由侵权人承担;侵权人难以确定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补偿后可向侵权人追偿 。
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管理人应当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